在岩石上钻一个孔需要几步完成?
钻孔,在不同行业和应用中的说法都不相同,例如在露天矿山常把大直径凿岩称为穿孔,而在煤炭系统则叫做钻眼。不论叫什么,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钻机,无论是风动的、液压的还是柴动的、电动的,都只有一个目的——那就是能够快速地在岩石上钻孔。
以前,钻孔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。在工业革命之前,人们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用凿子或钢钎一点一点敲击岩石将其粉碎,从而在岩石中抠出一个洞。而在工业革命之后,人类掌握了动力,同时对凿岩钻孔的需求也大大增加,各种凿岩工具也应运而生。
工业时代的凿岩工具延续了手工时代的原理,即用冲击的方式来将岩石局部粉碎,从而在岩石中凿出特定要求的孔。人们意识到,需要一种往复式的工具来使得钎头间歇式地不断冲击岩石,于是研究出了利用各种动力的机械装置,来实现这种冲击。
一方面,对于垂直孔,出现了钢丝绳冲击钻,俗称磕头钻。另一方面,对于非垂直的孔,或者出于对更高效率的追求,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蒸汽机,毕竟工业革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蒸汽机推动的。
最早的蒸汽凿岩机原理和蒸汽机工作原理类似,有一个活塞在汽缸里做直线运动,通过滑动的阀门不断改变进排气的方向,实现活塞的往复动作,从而带动连接在活塞上的钎杆和钎头冲击岩石。这种基本原理至今仍在广泛应用。
但是蒸汽温度高,使用不太方便,而且管道长了又存在降温的问题,所以很快压缩空气就取代蒸汽用于凿岩工具,于是出现了风动凿岩机。
风动凿岩机开启大规模机械化钻孔
当然这一时期凿岩机仍在不断改进,包括:活塞与钎杆实现了分离,奠定了现代凿岩机的基础;而钎杆也改进成了空心结构,可以用高压空气或水来冲洗钻孔;其他配套机构如转钎机构、配气阀等也得到改进。这些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凿岩的效率。
此时的风动凿岩机还是以手持式的为主,尺寸和重量受制于工人的体力。直到二战前才出现气腿式凿岩机,不仅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,也增加了推进力。
气腿式凿岩机的出现,为更加重型的凿岩机铺平了道路。随着凿岩机功率的不断增大,出现了支架式凿岩机,在二战后又出现了多种自行式的凿岩钻机。
在欧洲和北美有多家企业都进入了风动凿岩设备领域,其中瑞典阿特拉斯·科普柯和美国英格索兰是其中的两大翘楚,两家公司都有移动空压机业务,以及系列较为齐全的手持式、气腿式及支架导轨式的风动凿岩机。
液压技术再接力
虽然风动凿岩机有很多优点,但随着孔深的不断增加,人们发现钎杆接头处会损失很大的冲击能量,而且作业环境恶劣,因此人们就想用液压取代风动。
早在1932年美国英格索兰公司就发明了潜孔式冲击器,特点是将凿岩机送入孔底,从而减少了能量损失。但液压技术真正得到应用还是在二战后,液压技术军转民以后。其基本原理与前面所说的一致,仍然是压力推动活塞往复运动,只是工质换成了液压油。通过不断改进,到了60年代,国外大型矿山已广泛采用潜孔式凿岩钻机。
随着更多的企业进入液压凿岩机领域,技术水平得到了迅猛的发展。液压凿岩机的优势越发显著,不仅能耗大大降低,钻孔速度也得到大幅提高,还改善了作业环境。经过不断改进,80年代液压凿岩机逐渐发展成熟,形成系列化并在很多场合开始取代风动凿岩机。
现代凿岩之势 锐不可挡
为满足更大尺寸孔径的需求,潜孔式冲击器也被应用在凿岩钻机上,凿岩钻机又分为顶锤式和潜孔式。
此外在大型矿山广泛应用的还有牙轮钻机,通过施加压力和扭矩,用牙轮钻头直接碾压岩石,产生局部破碎。牙轮在孔底滚动中连续地挤压破碎岩石,并用压缩空气将岩渣吹出,直至形成钻孔。